苧麻 弗奈達旦拍攝 2006年

編織原料

編織和陽光、雨水、時間以及土地上生長的動植物有關。苧麻、香蕉、構樹搖曳風中,葉影飛舞,在天地間生長成熟。人們收割取纖,把強韌難馴的纖維細細揉捻成紗,染入薯榔、九芎、薑黃、黑泥等繽紛色彩。

臺中Mastbwan社背兒帶 南投縣仁愛鄉 約1935年

誕生

敞開襁褓布,迎接赤子的到來,新生命的誕生在原住民社會裡備受重視,織品在傳統生育禮俗中的應用也深具社會意義。初生兒沐浴後會包裹上母親或外婆悉心織成的布疋,作為降臨人世的第一件衣裝;親族會準備酒食、嬰兒衣物、背兒帶、布疋,作為家族增添新血的慶賀禮,而贈送給助產者的酬勞也經常是布疋。

成長

通往成年的道路既艱辛而喜悅,歷經生理變化的身軀穿上合宜衣飾,跟隨母親學習生存與生活技藝,嫻熟家事,精通編織,培養心智美德,才能順利通過成年禮,在家族部落中擔起責任和義務,真正的長大成人。

復振

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展開,族群意識覺醒,部落中編織工作室陸續設立,新一代的織女積極向耆老學習,或往博物館典藏的織品文物取經,以延續傳統編織技藝的工法與精神。